“五花马、千金裘,呼儿将出换美酒,与尔同销万古愁。”
最后一笔落下时,整个紫宸殿忽然安静下来,只剩下铜漏滴答作响,仿佛在细数这千古绝句带来的震撼。沈酌清掷笔于地,笔杆在金砖上弹跳三下,如同命运的叩问。
“好一个与尔同销万古愁!”少年天子猛地站起身,龙袍下摆扫过案几,将那杯冷茶泼在地上,溅起细小的水花,“传朕旨意,朕与国师共饮!传光禄寺,开西域葡萄酒!”
萧策猛地扯开甲胄,露出胸前狰狞的刀疤,那是多年征战留下的勋章:“末将愿将家传的赤兔马换来美酒,与将士们共饮!”
周衍之颤抖着解下腰间玉带,那玉带曾是先帝所赐,象征着无上的荣誉:“臣这玉带,可换三个月军饷!”
刹那间,朝服上的玉佩相撞声、甲胄摩擦声、靴底踏金砖的闷响汇成洪流,如同黄河之水天上来。李德全慌忙指挥内侍抬来数十坛酒,泥封崩裂的脆响中,殷红的酒液倾入百只白玉盏,在晨光中泛着琥珀色的光,仿佛凝聚了整个王朝的精气神。
沈酌清端起酒盏的手忽然顿住,目光越过人群落在殿外。那里,昨夜被惊雷劈断的古柏枝头,正抽出一抹新绿,宛如希望的火种在绝境中绽放。他仰头饮尽杯中酒,喉结滚动间,鬓角白发竟似染了几分赤霞,仿佛青春的火焰重新在他体内燃烧。
“诸位,”老国师的声音带着酒气,却比任何时候都要清亮,“这杯酒,敬黑云城死难的弟兄!”
满殿铿锵的碰杯声中,紫宸殿的铜鹤仿佛振翅欲飞,香炉里的龙涎香忽然笔直冲天,在殿梁间绕出个酒樽的形状,宛如天地为这场盛会所献的贺礼。而那卷《将进酒》的绢帛,正被风掀起边角,露出背面不知何时洇上的血痕——那是昨夜急报上守将的血,此刻正与墨迹相融,在阳光下泛着奇异的光泽,仿佛一首用生命书写的史诗。
酒过三巡,少年天子忽然抓起案上的朱笔,在《将进酒》的末尾添了一行字:“大乾三十七年惊蛰,与国师及诸卿共饮于紫宸殿。”笔锋稚嫩却透着一股不屈的锐气,仿佛宣告着一个新时代的开启。
此时,忽有驿卒闯入殿中,手中高举着一份新的急报,声音因激动而颤抖:“陛下!柔然可汗在阵前听闻国师所赋《将进酒》,竟……竟下马叩首,愿与我大乾罢兵和亲!”
满殿皆惊,随即爆发出雷鸣般的欢呼。沈酌清望着少年天子眼中闪烁的光芒,忽然明白,有些诗,从来都不是纸上的墨迹,而是能穿透时空、震慑人心的力量。正如这杯中的酒,能让垂暮老者重拾豪情,能让迷茫少年坚定信念,能让一个王朝在绝境中,重新找回自己的风骨。
乾三十七年惊蛰,紫宸殿的铜鹤香炉正腾起第三缕青烟时,沈砚秋握着狼毫的手指突然顿住。
御案前铺展的明黄绢帛上,“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“十个狂草墨迹未干,笔锋如剑戟斜插纸面。阶下百僚屏息垂首,唯有站在文臣之首的太傅魏渊,鬓角白发在穿堂风里微微颤动。
“国师这是“户部尚书刚要抬头,就被身旁的吏部侍郎死死按住。谁都记得三年前上元节,这位年仅二十五岁的国师在金明池畔一挥而就《将进酒》,当场惊得北狄使者摔碎了琉璃盏。今日早朝本是议西北屯田之事,怎料陛下一句“久未闻国师雅韵“,竟引出这泼天的笔墨。
沈砚秋抬手将笔锋在砚台边缘轻刮,墨汁坠在端溪砚上溅起细小花纹。他玄色朝服上绣着的北斗七星,随着俯身的动作在晨光里流转,仿佛将整个紫宸殿都罩进了星图。
“诸位可知,昨夜钦天监观星,见天狼犯紫微?“他声音不高,却像落在青铜编钟上的木槌,震得梁柱间的燕巢簌簌掉下来几片泥。
站在武将之列的镇北将军萧彻猛地攥紧了腰间玉带。他靴底还沾着边关的沙尘,三日前刚押着北狄质子回京,此刻掌心的老茧几乎要掐进玉扣里。
沈砚秋忽然转身,狼毫在空中划出半道弧线。百官只觉眼前墨影翻飞,绢帛上已然跃出“奔流到海不复回“七个字,末笔拖出的长捺划破了殿内凝滞的空气。
“好一个不复回!“皇帝龙椅上发出一声赞叹,金冠上的东珠随着点头轻晃,“想当年朕与国师初遇,正是在黄河渡口“
话音未落,殿外突然传来甲胄相撞的脆响。禁军统领气喘吁吁地滚进殿内:“启禀陛下,北狄使者在午门在午门焚书!“
沈砚秋执笔的手竟微微上扬,墨滴落在绢帛空白处,晕成朵残缺的墨梅。魏渊眼角抽搐,他分明看见那笔锋转向时,掠过萧彻腰间悬挂的虎头牌——那是先帝赐给镇北军的信物,牌面的虎纹被常年摩挲得发亮。
“焚的什么书?“女帝的声音透着冰碴。
“是是三年前国师林夏在金明池写的《将进酒》拓本“禁军统领的声音越来越低,“还说说大乾只会舞文弄墨“
“放肆!“萧彻的虎吼震得梁柱嗡嗡作响,他踏前一步的瞬间,甲叶碰撞声惊飞了檐下栖息的雨燕。
沈砚秋却忽然笑